病毒感染耳朵会流脓吗?
急性中耳炎是由于细菌感染所致的中耳部黏膜的炎症,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耳鸣、耳聋、头闷、头疼、耳痛等症状,可反复发作,常伴有发热。 病毒性中耳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病毒是流感病毒和肠道病毒;少部分患者是由腮腺炎或麻疹等传染病传染而来;还有一些患者是继发于感冒之后。
临床表现与细菌性中耳炎相似,但症状较轻,病程较短。由于病毒的特异性差,目前尚无特效药治疗该病,多采用对症疗法以缓解患者的病情。
无论是病毒性中耳炎还是细菌性中耳炎,其致病原因均为病原体侵入中耳部位,进而引发中耳部的炎症反应。预防中耳炎的关键在于防止病原体侵入中耳部位。注意避免患耳进水,保持外耳道及中耳的干燥清洁;积极治疗引起细菌或病毒感染的原始疾病如扁桃体炎、龋齿、鼻炎等,对于预防中耳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发生中耳炎应尽早诊治,控制感染,清除病源,以防恶化或转为慢性而久治不愈。
耳科疾病有"十聋九歪"的说法,所以治疗是越早越好。穿孔的鼓膜有可能通过自身修复而愈合,其修复时间因人而异,与年龄、身体状况、耳内病变情况有关系。一般说来,较小的穿孔愈合时间短,20~30岁年龄组病人修复较快,有炎症因素存在的穿孔修复较慢。因此修补穿孔宜选在炎性因素基本控制、穿孔停止扩大的静止期。若穿孔很小,鼓膜修补术的成功率在80%~90%,较大穿孔则相对较低。如果因为外伤导致大穿孔或仅存鼓膜前上极残穿,干耳4周后仍未能自行愈合者,建议可以行鼓膜修补术。
中耳内有炎症性渗出物,穿孔引流不畅,又会使炎症迁延不愈,所以平时应注意保持耳道清洁,预防中耳再发炎症,如果有感冒,更应积极治疗,防止病菌由此进入中耳造成感染。此外,洗头、洗澡时应防止水进入耳内,禁止使用滴耳药。一般说来,术后3个月之内应禁止游泳。一般来说2周后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