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黑肚子白色是什么鸟?
乌鸫(song,第四声) 雀形目鸫科鸟类。是雀中最大的一种了。雄鸟全身黑色并有光泽,雌鸟偏灰。有“文武百官帽”之称,头顶和背部的羽毛像波浪一样起伏。嘴形很长可以吃到树顶的果子。善于歌唱,鸣叫时头颈一伸一缩很像公鸡。食物包括昆虫、植物种子等,有时也吃小型脊椎动物。
生活习性 栖息于公园、庭院、森林边缘以及山地灌木丛和岩石缝隙中,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其他时间多单独活动,性格胆小而机警,善于隐蔽和攀树爬墙。杂食性,除摄食昆虫外,也吃植物果实和种子,偶尔也能吃小型脊椎动物。
分布区域 不常见的留鸟,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至长江流域各地,国外散布于印度东北部至东南亚地区。
保护级别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公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白胸苦恶鸟,学名Amaurornis phoenicurus (Linnaeus),是迁徙鸟,体型中等,体长为41-49mm。喙短匙状、黑色,两颊栗色,头顶和上体几乎全黑,颈胸部白色,下体栗棕色。喙短,嘴裂几为直线。嘴、腿和趾均为黑色,体羽的上体几乎全黑。头顶前部和两颊栗棕色,颈胸部以至两胁均为白色,腹和尾下覆羽栗棕色。常栖息于沼泽或水田中,行走时头上下起伏,善于游泳和潜水。叫声尖细,昼间警觉性高。飞行能力较差,飞行时颈伸长、脚拖后。迁徙季节常呈松散小群,边飞边叫。主要以鱼、虾和昆虫为食。繁殖期为6-7月,巢建于近水的草丛中,每窝产卵6-10枚。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台湾、云南南部、西藏东南部等和朝鲜半岛、日本以及南太平洋群岛和东南亚。在中国北部,为夏候鸟,在福建、广东、海南岛和台湾为留鸟。春季于3—5月,秋季于9—10月迁徙经过长江北岸。
白胸苦恶鸟常成对或成3—4只的小群活动,白天到黄昏前活动,尤其在黄昏前后最活跃。常在沼泽地,在浅水中和岸边行走寻食,行走时头和身体都很松弛,头做柔软的、上下起伏的动作。遇有惊扰就藏在青草较密的水边,或窜入水草丛,或下水站在水边草丛中,只将头和颈部戳出水面,非常机警。常将头和上颈伸直,张开大嘴,从喉部发出响亮、单调而带鼻音的‘咯嘎’、‘咯嘎’鸣叫,边叫边四外张望,也常常引颈高鸣。在求偶或兴奋时,常常突然起飞,然后又降落在附近的水里或草丛中。
白胸苦恶鸟主要吃水生昆虫,特别是直翅目和双翅目的水生昆虫,也吃蚯蚓、虾、蝌蚪、种子和嫩叶等。经常在水边或有水的湿泥中觅食,也常常从水面低垂的树枝上伸头到水下寻觅食物。它们还常常在水边草丛中搜寻昆虫及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