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细小查什么?
犬细小病毒(Canine parvovirus,CPV)是1978年韩国首先分离出的犬病毒性传染病,又名犬传染性肠炎,是由犬细小病毒引起的急性、烈性传染性疾病,主要侵害幼龄动物。临床上以剧烈呕吐、腹泻、脱水、代谢性中毒和白细胞显著减少为主要特征[1]。 我国于1995年正式引入本病,并确定其病原为犬细小病毒。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呈蔓延扩散趋势,严重危害着幼犬的健康及生长发育,给养犬业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目前对犬细小的诊断主要依据发病机理、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来判断。然而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容易混淆,不能作为最后确诊的依据。寻找一种特异且敏感的方法用于早期快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实验室检查方法主要包括血清学检查和分子生物学检测两大类2。
(一)血清学检查 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清学检查方法是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DIFA)。 上述方法的临床应用各有特点 ELISA可用于大规模临床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而DIFA的操作繁琐,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多,不适于大批量样品的检验。
但是,DIFA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确诊实验。当临床样本数量较少而又急需查明病因时,可先用ELISA检测,然后对阳性结果再行复核,以确认检测结果。 另外,由于抗体产生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所以即使抗体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本次感染,还需结合病史和其他相关临床表现进一步判断。
(二)分子生物学检查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各种基因技术被应用于犬细小的检测中。与血清学检查相比,此类方法不仅特异性强,而且对疾病的诊断更为及时 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检查方法包括 PCR和实时定量PCR、核酸测序等方法。
当前,一些新型的检测手段正在不断涌现,如DNA微阵列、高通量基因组测序等,这些新技术的使用将为犬细小病毒感染的快速诊断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但应注意的是,任何一项检测手段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所有情况下的诊断需求。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结合多种方法和措施,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