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蛇蜥咬人吗?
帝王蛇蜥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泰国、越南也有分布,其体表有发达的角质鳞片,吻、尾十分尖长,外表有些像小蛇。由于它们在田中及小路上爬行时,其动作、体形和体色颇似小蛇,当人们见到时易误以为是蛇形动物而恐慌。同时由于帝王蛇蜥分布范围广,且反应敏捷,当人接近时即迅速逃跑或躲入石穴中,很难接触到该动物,故人们对其习性和生活范围认识不足。有人认为帝王蛇蜥能够咬人和吃蜈蚣,因此将其称为能咬人和“专门吃蜈蚣的蛇”,使人们产生恐慌,进而捕杀这种被称为“有毒啮人蜈蚣蛇”并“专门吃蜈蚣”的动物,造成该物种濒于灭绝的危险。帝王蛇蜥在中国一些地区已经被发现能消灭多种农林害虫,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同时,帝王蛇蜥属于蜥蜴目基部类群,是研究蜥蜴目的早期进化和系统发育的重要载体,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拯救帝王蛇蜥,避免这一珍贵、濒危种类的灭绝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为了澄清人们的错误认识,于2012年初对该物种进行了解剖,结果发现其颌骨和舌骨上仅有支持舌头固定及运动的肌肉,即蚓舌肌(肌源韧带)、外舌肌及内舌肌等;未发现与毒蛇、蜥蜴一样的毒腺及其导管,也未发现与毒蛇一样有沟牙或管牙,在其腭骨和齿骨上也未发现任何毒牙样结构,因此可以确证,帝王蛇蜥不是毒蛇或毒蜥,不可能具有毒蛇或毒蜥一样的注入毒液的毒腺及其导管;也不具有毒蛇、蜥蜴的毒牙。
从帝王蛇蜥的颅骨和肌肉及牙齿结构均未发现其像响尾蛇、毒蜥具有能摄取大型动物食物的肌肉和牙齿结构及捕食机制。因此帝王蛇蜥也根本不具有像其他蛇类或蜥蜴通过张口和左右大幅度摆动下颌而吞咽较大动物的机制。
从帝王蛇蜥的头骨、舌骨及颈部的解剖标本可见其口咽腔内具有能活动的舌根和肌肉发达的舌体,这与毒蛇和毒蜥具固定舌根、无舌肌及蛇类和蜥蜴的长而小的头骨及颈部特征有显著差别。因此,帝王蛇蜥不可能具有像毒蛇、毒蜥那样取食蜈蚣等甲虫类的取食及捕食、吞咽机制。
我们对帝王蛇蜥进行饲养、观察了数月期间均未见该动物具有攻击或“咬人”的行为。因此我们认为帝王蛇蜥既不是毒蛇或毒蜥,也不可能攻击或“咬人”,这一结论为中国一些地方民间误传有假蛇(帝王蛇蜥)“有毒”、“能啮(咬)人”和“能吃蜈蚣”等传言解开了谜团,并对挽救危在旦夕的帝王蛇蜥,进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